新闻中心

【新华每日电讯】藏羚羊更多了,高原鱼很长寿

发布时间:2017-07-21 所办公室

   
  7月4日,考察队成员在色林错湖畔放飞探空气球。 
  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 

   
  ▲目前藏羚羊种群数已增至约15万只。 
 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 

 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

  在条件严酷的“第三极”,生存繁衍何以可能?动植物本底资源情况怎样?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?带着对青藏高原动植物世界的疑问,来自中科院多个研究所的19名科研人员,在色林错和那曲双湖、申扎等县,分哺乳动物、鸟类、鱼类、爬行类动物、生态与植被5个小组,风餐露宿,晨出暮归,对动植物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。

  “色林错湖区和整个藏北地区广泛分布着许多高原珍稀动植物物种。”考察队队长、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永平说,这次科考担负着重要的任务,要对区域内动植物种类、数量、分布区进行摸底,绘制区域内植被图和动物重点栖息地分布图,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数据与建议。

 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说,色林错区域已认定约有90余种鸟类。这次观测致力于查看历年来的鸟类变化情况,并有针对性地观测一批重点鸟类,为今后色林错区域开展生态观鸟游提供科学支撑。

  小型兽类的观测也是考察的重点,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负责。一抵达色林错湖畔大营,蒋学龙就带着博士生陈中正在湖畔草原布下鼠夹和鼠笼,通过这些工具来测定色林错特定区域的鼠类数量,为下一步防治草原鼠害提供科学依据。

  面对草原鼠害,蒋学龙一脸沉郁。他说,鼠兔因形似老鼠得名,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,善于造穴,易导致草场沙化,且其繁殖能力极强,已成为危害草原生态的“作恶者”。

  蒋学龙说,为治理鼠害,青海等地曾对洞穴投药,西藏那曲使出“招鹰灭鼠”的招数。指着草原上斑驳的鼠洞,蒋学龙说,实现草原食物链动态平衡,从鼠兔的上游动物鹰、狼等猛禽、猛兽着手,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。

  同时进行的还有湖区鱼类考察,这是色林错区域多年来仅有的几次鱼类考察之一。科考队员、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亚鹏说,考察的任务是通过查清色林错湖区鱼类种类,调查其洄游产卵情况,分析鱼类保护存在的问题,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举措。

  过去对青藏高原鱼类研究较少,大众对于高原鱼类更是不甚了解。赵亚鹏介绍,青藏高原鱼类寿命较长,令人惊叹。据他分析,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水生环境较为复杂,鱼易被捕食或自然死亡;而高原地区水生环境相对单一,鱼类天敌较少,加之高原湖泊河流水温低,鱼类生长迟缓,代谢也较为缓慢,这些都为高原鱼“长寿”奠定了基础。

  青藏高原鱼的品种主要为裂腹鱼类和高原鳅类,其体长体重相对平原同类型鱼都短和轻。记者随赵亚鹏一行,在班戈县甲嘎藏布捕获的裸鲤,体长只有15厘米,体重不足100克,但据鉴定,年龄已达惊人的5岁。

  在羌塘草原考察自然,绕不开藏羚羊等高原特有物种。当前正值产羔期,雌性藏羚羊大多迁徙到海拔更低的可可西里等地产崽,在羌塘草原常可见到藏羚羊迁徙的身影。

 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连新明说,由于种群数量增多,发现成群的藏羚羊已很平常,在科考中他曾发现约500只藏羚羊的队伍。关于藏羚羊种群数量,专家称,仅西藏境内就已达到15万只以上。

  “在弄清楚藏羚羊种群数量之外,我们正试图搞清楚藏羚羊迁徙的原因,以及迁徙的路线,并据此为将来的工程建设提供依据,为藏羚羊预留野生动物通道。”连新明说。

 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和考察,专家认为,藏北地区生态环境趋好,这与中科院此前发布的评估报告一致: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,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显著增加。西藏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、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很好保护。藏羚羊种群数增至15万只左右;黑颈鹤数量为7000只左右;野牦牛数量增加到1万头左右……

  不过,随着种群数量增加,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在悄然变化,野生动物频频侵扰牛羊家畜,破坏房屋圈舍,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。

  从2006年开始,西藏就实施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。连新明表示,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,严控草原载畜量,切实为野生动物留足生存空间。

来源:新华社